笔趣阁

【月亮】【转】

笔趣阁 2023-05-29 10:10 出处:网络 作者:[db:作者]编辑:@028aab.com
在青岛,中秋节前后连续四天因阴天没有看见明月,也正应了“月有阴晴圆缺”,虽然有些遗憾,但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在青岛,中秋节前后连续四天因阴天没有看见明月,也正应了“月有阴晴圆缺”,虽然有些遗憾,但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正巧,老年大学李衍明老师上《中国历代名人名作讲析》课,刚好讲到苏轼的《水调歌头》,上课铃声响过,随着李老师的手指按动,王菲的这首名曲悄然响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缠绵悱恻,余音绕梁。

  此时此刻,这一情景让我重新领略了这首词的意境。这首《水调歌头》苏轼在词牌下写了一小段说明,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在词牌下写一段话是苏轼的独创。

  古往今来,人类围绕着月亮有大量颂扬的文字。月亮古称太阴,是太阳系中第五大的卫星。虽然它的表面非常黑暗,但它仍是天空中除了太阳之外最亮的天体。规律性的月相变化,自古以来就对人类文化,如语言、历法、艺术和神话等产生重大影响,古人和今人歌词诗赋,赞美它的阴柔之美。云遮月又是夜空中的天际最唯美的景象,人走月也走,游云过后又是浩月当空。

  其实,月球表面很粗糙,布满了陨石坑与环型山,那些看来弯弯曲曲的黑色大裂缝即是月谷。最着名的月谷是在柏拉图环形山的东南连结雨海和冷海的阿尔卑斯大月谷,它把月面上的阿尔卑斯山拦腰截断,很是壮观。更为奇妙的是,地球上的潮汐竟然主要是来自月球牵引地球两侧引力强度的渐进变化而产生潮汐力所造成的。

  中国关于月亮的神话最早载于《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古籍中。关于月亮,民间流传着许多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最着名的有嫦娥奔月等故事。传说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被贬到月亮上砍月桂,但月桂随砍随合,后世因而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苏轼在密州时所作。这首词反映了苏轼当时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苏轼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丙辰年的中秋节,苏轼高兴地喝酒到次日清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想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明月几时有?”这在九百年前苏轼的时代,是一个无法回答的谜,而在今天科学家已经可以推算出来了。乘风入月,这在苏轼不过是一种幻想,而在今天也已成为现实。可是,今天读苏轼的词,读者仍然不能不赞叹他那丰富的想象力。从艺术成就上看,此篇属于苏词代表作之一。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在格调上则是“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胡寅《酒边词序》),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揣摩着苏轼的“明月几时有”的词韵,中秋节之夜观看了央视在绍兴采排的中秋月圆夜。文化古城的小桥流水与中秋圆月相互辉映。静心倾听着那悦耳的歌声,我的心绪飞到月亮上。下意识瞅瞅窗外的夜空,仍旧阴沉沉一片,看来难以观赏到一轮明月当头照的景象了。正在有些懊恼和遗憾之时,我脑海里突然想到中秋节前两天看见浩月当空的情景。

  那天我是去崂山流清河景区参加纪念毛泽东诞辰118周年毛泽东诗词朗诵活动,当天晚上我走出会场,突然感到脚下一片月光,抬头望去,一轮皎洁的圆月悬挂在天边,几丝云霞点缀着,将寂静大山渲染地空寂、辽阔而深远;清寂的月光下,我分明看到了不远处的大山山峰幻化成一座形象的毛泽东坐像,天然浑成,其实,这是一坐真正的、真实的山峰上巨大山石演绎的毛泽东坐像,我立刻端起相机拍下了这一宝贵的镜头。

  是啊,一首《把酒问月》,撩拨过多少古人的悠悠情丝,今天我们无可非议是诗中的“今人”,而随着时间长河的流逝,我们不是终究要加入那“古人”的行列吗?而那时的“今人”再吟诵起这首《把酒问月》时,是否也是有如此的心境和感慨呢?

  哦,月亮,千百年来,你从不掩饰自己,总是圆了又缺,缺了又圆,面对这一切,你总是很坦然旷达,虽然你也有欠缺,可是你从不改变,无论浩瀚的宇宙怎样变化,你总是守着自己的轨迹,就因为如此,古人和今人才依旧喜欢你,始终如一地歌颂并赞扬你。帖子真棒,楼主继续努力,顶!!路过,支持一下啦不知该说些什么。。。。。。就是谢谢楼主啊   专家啊 厉害哦  学习知识了配个图就更好了,看了不是很好理解。没看完~~~~~~ 先顶,好同志路过,学习下路过,支持一下啦我也会去试下,希望可以
0

精彩评论